苏州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特别策划“经济新担当”系列走进江苏

9月1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特别策划“经济新担当”系列走进江苏,邀请来自江苏省有关厅局、省内代表企业、省内外专家学者,一同探寻江苏制造的密码。

“‘强富美高’是中央给(江苏)擘画的蓝图,强是摆在首位的。首先要实现经济上强。”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经济上强,首先得要实体经济强,否则不可能称其为强。

江苏省2022年工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0%,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实现经济增量3556亿元,GDP增速达6.6%,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最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共有795家企业入围,总量达到1504家,占全国的1/5。

其中,苏州正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中坚力量。苏州市2022年GDP达2.4万亿,在江苏省13个市中排名第一。2022年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占全市GDP的48%。最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苏州共有230家企业入围,超过前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和(171家),占此次公示名单总数的28.9%,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累计培育数量401家,位居全国第四。

江苏、苏州的实体经济何以如此之强?江苏制造、苏州制造的“密码”是什么?信长星在《对话》中特别强调的专精特新企业数目其实已经点明了答案。“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显著的专精特新企业数目正是苏州强劲的创新实力的投影。

“老底子、新支撑、环境好”,信长星这样描述着江苏。无论是江苏还是苏州,创新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着深厚的传统产业基础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全新的增长点,进而培育出一片能高效转化科技为生产力的希望沃土。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江苏经济的‘老家底是厚的’。”信长星评价道。苏州同样如此。苏州全市工业门类齐全,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2个工业中类和513个工业小类,规上规下工业总产值超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1.3万家。对于苏州而言,如何让制造业中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钢铁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常常给人“火花四溅,危险系数高”等刻板印象,而实际上钢铁制造业在新一轮智慧制造升级过程中,正以全新的面貌不断打破人们以往对它的刻板认知。

近年来,张家港头部钢铁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成果斐然。沙钢正在加快超洁净钢生产、低碳零碳等国际前沿工艺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超薄带工艺技术产业化。2022年1月,永卓控股旗下永钢集团特钢公司搭建起3D“数字孪生工厂”,实现了数字工厂和现实工厂的场景、数据同步并实时展示。今年上半年,“数字孪生工厂”又由1.0版升级到2.0版。由江苏国泰集团和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国泰智达特种设备项目,让在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机器换人”成为现实,为解决大型承压设备检测难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有效途径。

纺织业的“升级迭代”同样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产业可以“不传统”。1992年,缪汉根从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盛虹村的两个印染车间起步,用30年的坚守实现了多项“首次”: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在全球首次实现“废布直接到聚酯”和“废布到中间产物再到聚酯”双技术路线……从“一根丝”走向全产业链的“智变”,盛虹为纺织业开拓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如今,盛虹作为一家老牌的纺织巨头、炼化巨头,正将新能源板块作为新的业务增长极。今年7月18日苏州,盛虹控股集团投资高达306亿规模的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在张家港正式开工。从首次对外宣布进军新型储能赛道至此,盛虹集团已四度加码储能布局,累计投资额超过800亿元,合计产能规划高达。

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用亲身经历清晰地描绘了一条创新驱动的成长路径——先把传统产业做精做透,再往产业链上游走,并不断向高端迈进。

信长星表示,“就是要推动它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去发展。”在他看来,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为此它们一定会不断追求创新,“这是天性,是一种内在的冲动。”

塑造全新的战略增长极

创新不仅推动着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更是将苏州带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这三大万亿级的工业“压舱石”,到生物、光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光子芯片、元宇宙、氢能等未来产业,创新是苏州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核心秘诀。

例如,生物是苏州举全市之力托举出的“一号产业”。近年来,专注创新的苏州企业已接连打破生物领域的技术瓶颈,创造出“国内首个”“全球首例”的累累硕果。

8月16日,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这是中国第一款国产抗PCSK9单抗物,也是信达生物成立12年来的第10款上市新。近日,心擎疗产品介入式人工心脏获得美国食品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设备认定”,成为国内首个获此认定的介入式人工心脏,拥有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最小介入尺寸。

以硬核技术的突破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更多确定性,做到这一点的绝不止信达生物这样的上市企业,不少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样拥有着这样“颠覆级”的前沿技术。

生物研发过程中,细胞培养是最基础的操作,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则是细胞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料。无血清培养基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对中国生物产业长远发展不利。太仓的专精特新企业——依科赛生物科技致力于做中国人自己的生物试剂原料苏州,于去年9月重磅推出国产第一款T细胞袋装无血清培养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恶性疟疾的重要一步。张家港的专精特新企业——威胜生物(苏州)有限公司历经10多年发展,已成长为全球青蒿素衍生物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领军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具有对全球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定价权。

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也是战略性新兴企业和未来产业的根本驱动力。苏州未来发展的信心源于沿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世界一流龙头企业”这条成长路径不断涌现的创新力量。目前,苏州市已认定2.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35万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四。同时,苏州市拥有17家独角兽企业,位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这些掌握着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将带领苏州走向更加明朗的未来。

培育优质的创新沃土

苏州去年的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占比超过了4%,均居全国的第四位。鼓励创造、尊重创新,早已刻印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一批批创新、创新举措为苏州这片创新土壤注入勃勃生机。

苏州正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

聚焦生物、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抱团攻关卡脖子难题,目前已达50个。拥有国家级孵化器总数达76家、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领先的资源整合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苏州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中新、中德、中日以及海峡两岸、苏州自贸片区等,高层次开放,打造离岸创新“苏州模式”,累计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达26家。

目前,苏州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6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稳定合作,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500多个。

C9高校已在苏州全部实现布局,全市人才总量超37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8万。连续14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连续11年获评“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与此同时,苏州布局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太湖科学城、太湖新城等重点科创圈带,推进苏沪科技协同创新,正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营商政策护航更凸显出苏州优化创新生态方面的努力。去年3月,《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每年7月21日为苏州企业家日,充分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创新创业者的尊崇。实际上,在苏州,天天都是“企业家日”。苏州始终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根本追求,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因时因势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苏州步履从未停歇。今年7月21日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3》,围绕优化提升市场环境、创新生态、政务体系、法治诚信、人文底色“5个维度”,推出126条举措、239项具体事项,旨在打造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投资目的地,为企业家们提供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

“创新的种子来到苏州,就能拥有最肥沃的土壤、最充分的养分,能够迅速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说。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