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五一”小长假天气预报

4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举行2020年5月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志华、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任振和、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首席方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首席钱拴出席发布会,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 “五一”小长假天气预报,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主持新闻发布会。

澳门天气预报_澳门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_澳门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2020年5月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志华先生,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任振和先生,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首席方翀先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女士,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首席钱拴女士。请他们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 “五一”小长假天气预报,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下面请王志华先生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五一”小长假天气以及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相关情况。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志华 :

首先介绍一下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全国平均气温略低于常年同期。4月(4月1日至27日,下同)全国平均气温10.6℃,略低于常年同期(10.7℃)。中东部大部地区及西藏中东部气温一般偏低0.5~2℃,华南大部偏低2℃以上。 4月,全国共有18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吉林洮南(15℃)、乾安(13.2℃)和北京石景山(10.4℃)等3站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有6站次的日最低气温低于4月历史极小值。

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2毫米,较常年同期(39.7毫米)偏少19.5%。西北大部、东北中东部、华北中北部、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少2~8成,其中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4月,福建清流(117.8毫米)、湖南蓝山(102.3毫米)、河北滦平(42.1毫米)等22站日降水量超过当月历史极值。

4月国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是:

我国出现三次冷空气过程。4月我国出现3次一般性冷空气过程:11-13日、18-20日、22-23日,次数接近常年同期(2.9次),少于去年同期(4次)。受冷空气过程影响,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冷冻害。

南方多地出现暴雨。4月以来,我国出现4次大范围降雨过程:2-6日,10日,17-18日,20-23日。湖南、福建、江西广西贵州重庆6省(区、市)出现暴雨。

云南气象干旱缓解,长江以北多地气象干旱发展。4月1-23日,云南大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加上同期气温高,云南西部气象干旱发展,部分地区遭受旱灾。24-26日,云南大部出现10~25毫米降水,南部地区超过25毫米,部分地区气象干旱缓解。4月以来(4月1-27日),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其中西北大部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与常年相比,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华北西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大部降水偏少5~8成。降水持续偏少,影响长江以北多地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

多省遭受风雹袭击,部分地区受灾较重。4月以来,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地遭受风雹灾害,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4月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较2000-2019年同期平均值(4.5次)明显偏少,并少于去年同期(4次),仅在4月10-11日,北方出现1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从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来看,2020年4月,全国针对南方强对流天气、北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发布预警信息2.3万条。继续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3978条。

为了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近期气象部门组织对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对象进行了调查和更新,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向社会媒体公布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和方式。

4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大部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等生长发育和春播。4月光热条件总体利于北方冬小麦拔节生长、孕穗抽穗和南方油菜开花结荚。由于春季气温偏高,小麦赤霉病发生风险高,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每周定期发布赤霉病防治气象条件预报,指导各地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目前已连续发布3周(每周一次)。

4月19-23日,我国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出现霜冻,对果树开花坐果不利,气象部门多次发布预警,提醒农户采取熏烟、喷施剂、灌溉等方式防范或降低低温不利影响。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平均温度在12℃以上,局地短时出现霜冻,但总体影响不大。

4月上旬初和中旬末,我国分别出现两次较大范围降温天气过程,阶段性低温导致春播进度短暂延缓,随着近期气温快速回升,春播进度有望加快。

“五一”假日即将到来,下面介绍一下大家关心的“五一”假日期间天气预报。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五一”期间,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1~3℃,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气温偏高3~5℃,5月1-2日,华北南部、黄淮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关中等地日最高气温32~34℃、局地35~37℃,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户外活动请选择空旷场所及佩戴口罩,做好保湿补水工作的同时,注意户外用火安全。

假日中后期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3-5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汉、江淮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8~10℃。

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多阴雨天气。5月1-2日,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到暴雨。3日前后,华北、黄淮、江汉部分地区有分散性小到中雨或雷阵雨。

5日前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以及南方大部地区有一次较大范围降雨过程,一般为小到中雨,其中江南、华南北部和贵州等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湖南、江西、福建境内的京广、京港澳、济广、福银、泉南、京台等高速部分路段路面湿滑、积水,道路拥堵风险较大。

5月7-9日,中东部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降水过程。

“五一”假日期间全国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

假日前期(5月1日至3日),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辽宁西南部和东部、山东半岛、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其中,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山西东部、辽宁东南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假日后期(4日至5日),受降水影响,北京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和东部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将有所降低,上述其它地区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将维持。

假日期间(1日至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针对“五一”假日期间天气情况,气象部门有以下关注与建议。

今年“五一”期间,北方前期晴热,中后期有冷空气活动;南方多阴雨天气。

西北、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变化幅度大,需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内蒙古东部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需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并加强火源点监测,防范可能出现的火情。

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需防范局地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

假日前期黄海海域及沿海有大雾,涉海、涉岛旅游需防范低能见度的不利影响。

下面是5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及防范建议。

预计5月份,全国大部农区气温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利于南部缺墒区土壤增墒和北部过湿地区土壤散墒,对春播适时开展总体有利。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土壤墒情较好,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但华北、黄淮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土壤缺墒和干热风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对冬小麦、油菜成熟收晒不利,也易导致农田渍涝害。西南地区南部温高雨少,部分地区易发生干旱,对一季稻、烤烟移栽和春播作物生长不利。

北方春播区趁墒抓紧春播。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等春播未播区应注意趁墒抢墒播种,确保春播顺利完成,已出苗地区要及时查苗补种,加强田间管理,确保苗齐苗壮。

北方冬麦区要加强小麦后期水肥管理。各地需根据苗情墒情合理灌溉、施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促进产量形成;并注意防范强对流、大风等不利天气造成小麦倒伏,黄淮地区注意防御干热风危害。

南方农区要做好夏收和春播作物田间管理。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需及时收获、晾晒成熟的冬小麦和油菜,防范降水偏多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注意及时清沟理墒、排湿降渍,做好春播作物田间管理。江南、华南要做好早稻水肥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群体并形成大穗。西南地区注意防旱抗旱,适时移栽一季稻和烤烟。

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5月小麦、水稻等病虫害进入高发阶段,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另外,5月还有几点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示。

需做好重点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5月仍为森林和草原火险多发季节,东北地区进入重点防火期。建议加强林区、牧区的巡防和火源管理,抓住有利天气条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火险气象等级。五一假期期间,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华北北部等地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澳门天气预报,注意假期野外用火安全。

江南、华南、西南等地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各种灾害。5月江南、华南等地强对流天气进一步增多,需防范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以及局地暴雨洪涝及其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田、城市的渍涝灾害。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的有关情况。

2019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条件正常偏好,干旱、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对植被生长影响总体偏轻,利于草原、森林等植被和农田作物生长,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7.6,较常年提高6.1%,生态质量属偏好年份。

2000-2019年全国有93%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80.6%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加之各地加大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向好发展。2019年虽受干旱、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第四高,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全国有92%的区域从2000年以来变得“越来越绿”。其中,从2000年以来,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增加3.6克碳/平方米,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2000-2019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地表植被生态质量越来越好,植被对地表抗风蚀的作用显著增强,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降至2019年的41.9%,平均每年下降0.4个百分点,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0.3%上升至2019年的39.6%。我国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正逐渐向中度、轻度和不易起沙尘过渡,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此外,《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还对祁连山、三江源、西南石漠化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进行了气象监测。其中,受降水增加,温度升高的影响,祁连山区2019年和2018年植被生态改善明显,2019年达2000年来最好;201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最大。

赵会强:

谢谢王志华先生的介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日前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面请任振和先生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相关情况。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任振和:

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日前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气象规划》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编制,旨在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国两制”方针,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协同推进气象强国建设。

《气象规划》以创新机制,共建共享;科技引领,智慧先行;服务湾区,保障民生;对接全球,开放合作为原则,以将大湾区建设成智慧气象发展先行区、气象科技深度合作示范区、气象全球战略辐射基地为战略定位,提出近至2025年、远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五方面建设任务,包括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三地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供给,保障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共建共享,夯实智慧气象发展基础;深化国际合作,共促“一带一路”建设。《气象规划》还明确了有关保障措施。

赵会强:

谢谢任振和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中新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刚刚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请介绍一下制定背景和意义。

任振和: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湾区经济体(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具有人口密度最大、土地面积最多、海港群空港群众多、基础设施密集、人均GDP最低等特点。对照世界三大湾区天气气候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受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灾害影响巨大。据统计,2018年大湾区各种气象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9.2亿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国两制”方针,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协同推进气象强国建设,共同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同时基于粤港澳三地气象合作的良好基础,从2017年8月开始,中国气象局组织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启动了《气象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8年9月,《气象规划》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庆存参加的专家论证会。此后,中国气象局征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港澳办、自然资源部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形成《气象规划》送审稿。201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书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气象规划》。《气象规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第一批审议通过的6个专项规划之一。《气象规划》的印发实施,必将推动粤港澳携手提升气象对大湾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人民日报记者:

想问一下刚才介绍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这个指数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地表变得越来越绿,主要原因是什么?气象部门在生态气象服务方面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首席钱拴 :

植被是表达生态质量好坏重要的标量。植被生态指数是从两个方面来构建的。首先,植被提供给人类的供给能力,也就是生产能力,比如在农田就是作物产量,在森林就是蓄积量和固碳能力,在草原就是产草量。第二个是植被覆盖度,地表被植被覆盖得越多,就是绿色的部分越多,生态环境就越好。植被生态指数就是基于这两个关键标量,综合地来表达生态质量的高低、植被长势的好坏。

2000年到2019年我们国家的地表变得越来越绿,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是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为地表植被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的变化,再加上我国实行的生态保护工程,共同促进了植被变得越来越绿,生态质量不断提高。

气象部门非常关注天气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今后在地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将继续加强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尤其是预警力度。2019年,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区域性、阶段性的气象灾害对地表植被和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比如云南的春夏干旱,还有长江中下游的伏秋旱,超强台风“利奇马”等。

生态系统有很多的服务功能,比如与农业生产、涵养水源有密切关系,生态环境的固碳释氧、防风固沙能力提高也很重要。气象部门将加大这方面的监测力度,来给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以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益。

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

目前,大湾区已经是国内气象服务体系最全、保障领域最广、服务效益最突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实施以后,如何让大湾区民众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呢?

任振和:

《气象规划》主要从防减救灾服务“安”民、公共气象服务“利”民、生态气候服务“惠”民三个方面加强优质气象供给,保障湾区宜居宜业宜游,让大湾区的老百姓能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防减救灾服务方面,在“精”上下功夫,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搭建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一张图”,强化网格化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综合枢纽,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送服务,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教,从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在“融”上做文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优质公共气象产品和服务供给。未来将提供精准型、均等化、个性化、多元化气象服务。提供精准型服务,建立完善大湾区1公里或更精细的智能网格预报服务;提供均等化服务,将气象服务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以影响服务为方向、以客户定制为特征的新型专业气象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大湾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提升多元化、专业化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生态气候服务方面,在“用”上深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气象先导联动、绿色发展气象基础保障、气候资源承载力、快速交通网络气象保障、港口群及海洋气象保障、机场群气象服务和宜居宜业宜游气候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马上进入5月份,南方哪些省份可能会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比较频繁?公众需如何防范?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的起始年是哪年?规划提出了哪些发展目标?刚才介绍说2000年到现在降水多、气温高,大部分地区水热条件偏好,对生态植被有有利的影响。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意味着气候变化也会造成降水增多、温度向好,而气候变化也是会对植被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公报中为什么会把这几个地方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家以前会将胡焕庸线作为生态变化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把这条线划入到重点区域?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首席方翀:

我来解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从统计来看,5月份的强对流次数和频次比4月有明显增加。2012年到2019年,4月份全国强对流的发生次数平均6.8次,5月份是8.9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

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在5月份一般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东部,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和华南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短时强降水频次在气候统计上较4月份有明显上升。但是每年情况也不太一样。目前来看,今年5月上旬江南地区包括江西、福建和湖南等地,短时强降水的频次比较高,同时需要关注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短时强降水增加的情况。

以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的中东部以及西北地区的东部、华北地区的中北部和东北地区,频次较4月也会有明显的增加。此外,在江南东部、云南和贵州这些地方也会有风雹类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公众需要密切的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短时强降水天气在山区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城区引发城市内涝,公众应该尽量远离危险区和低洼地带。而雷暴大风和龙卷容易造成树木折断、广告牌掉落,甚至可能造成房屋垮塌、渔船倾覆,所以公众应停止高空和水上作业,尽量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出现强雷电的时候,公众应该避免待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待在高处,尽量躲在车内或室内。此外,冰雹也常常会造成农业和畜牧业较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严重的时候也有可能造员伤亡,农业和畜牧业也需要对冰雹天气加强防范。

任振和: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期是从2020年开始到2035年,这和国务院的规划纲要是一致的。规划明确了到2025和到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互利合作、深度融合的大湾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发展人民更满意的公共气象、保障更有力的安全气象、气候更趋利的资源气象和环境更美丽的生态气象,推动气象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将大湾区气象事业打造成我国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服务和“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的示范窗口。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湾区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建设各领域,气象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钱拴:

我来回答您关心的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的问题。2000年至2019年全国有93%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80.6%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在这个时段,我们加大了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地表变绿、生态质量变好。气候变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西南地区的南部,就是四川南部、云南北部的少部分地区近二十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对这些地区的植被生长是不利的。还有一些地方暴雨增加,局地灾害比较严重,比如山洪地质灾害对植被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是您关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问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部分都是生态脆弱区、气候敏感区,比如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程、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东北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这些地区对气象的影响尤其是干旱的影响更敏感。

胡焕庸线是从东北到西南的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的一个带,也是农牧交错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过渡的一个带。东北地区森林生态保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都在这条线上,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区域,将加大保护气象监测和影响的力度。

光明日报记者:

看到预报说未来几天华北地区最高气温会达到30摄氏度以上,能不能从气候方面解释一下?因为今年的疫情,大家对气温、气候比较关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

今年4月华南地区气温偏低非常明显。从近期预报来看,未来几天气温升高比较明显,而“五一”假期的后半段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冷空气影响。

大家比较关注入夏的时间。当某一个地方连续五天的滑动平均气温达到或者超过22摄氏度,根据初步判断可以认为是入夏了。但也有情况,比如说入夏时间比常年偏早得太多,后期气温还会降下来,那么可能会对入夏时间作出二次订正。所以即便最高气温到了30摄氏度,但早晚温差比较大,日平均气温是不是达到标准澳门天气预报,滑动平均气温是不是连续五天达到标准,还需要根据连续监测结果才能作出入夏的判断。

方翀:

从预报情况来看,华北地区5月3日前后有一次冷空气过程,所以即使是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能达到平均温度22摄氏度,但还是很难达到入夏标准。

赵会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还请大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防疫和出行安全,祝大家假期愉快,身体健康。谢谢。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